在紫色苜蓿花海中,一群身长仅1厘米左右的“小工匠”——苜蓿切叶蜂,却掌握着解锁国产优质苜蓿种子的“金钥匙”。7月8日,由自治区科技厅立项,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苜蓿种子田传粉昆虫资源评价及授粉增效技术研发,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顺利通过现场验收。苜蓿切叶蜂繁育及授粉增效关键技术让苜蓿种子产量亩均增产1倍,为破解我国草种业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带来曙光。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然而,由于苜蓿花器结构特殊且自交不亲和,普通授粉昆虫难以有效为其授粉,导致我国苜蓿种子产量长期偏低,依赖进口。我国曾多次引种尝试,均因技术瓶颈未能成功,研究一度停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宪辉研究员表示:“苜蓿切叶蜂繁育关乎我国草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面对困境,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团队自2015年开始艰苦攻关。科研团队从加拿大少量试验性引种苜蓿切叶蜂,系统开展繁育及授粉关键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西北地区苜蓿种子田切叶蜂和传粉昆虫种类资源,明确了苜蓿切叶蜂生态适应性及其分子机制,破解了苜蓿切叶蜂孵化、繁育及田间授粉关键技术。
“苜蓿花就像一个精巧的小机关,一般的蜜蜂、熊蜂很难打开它的弹粉机构,苜蓿切叶蜂却是破解这个机关的高手。”项目负责人、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猛蒙介绍。苜蓿切叶蜂授粉效率是蜜蜂的5.5倍,是苜蓿授粉的“黄金搭档”。
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苜蓿种子生产基地,专家组实地察看了600亩示范区。该区域设置蜂房24个,释放蜂茧96万粒,种子产量亩均43公斤以上,较对照提高1倍。预计蜂茧回收率达170%以上,意味着蜂群规模将扩大近一倍。
苜蓿切叶蜂授粉技术的应用效益显著。项目组按照产业化应用成本及收益测算了一笔账,按亩增产20公斤计算,每亩纯利润可达889元。“这一成果为我国苜蓿种子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有望推动草种业实现新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表示。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宁夏、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苜蓿种子生产基地推广共计5250亩。(记者 马越)